新聞訊息

媒體報導您當前的位置:首頁 > 新聞訊息 > 媒體報導

總書記到南陽醫聖祠

发布时间:2021-05-15浏览次数:
       2021年5月12日,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豫鄂陝三省交界處的河南南陽考察調研。這是時隔一年多後他再次來到這個農業大省、人口大省,也是他今年第6次國內考察。擁有2700多年建城史的南陽,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。
 
\
△5月12日考察點示意圖

\

\

\

 
看醫聖祠:醫者仁心 醫典傳世
 
       南陽是歷史悠久、人文薈萃之地,孕育了“醫聖”張仲景等歷史名人。12日下午,習近平首先來到市區東部的醫聖祠,瞭解這位東漢醫學家的生平,以及他對中醫藥發展作出的貢獻。

\
△醫聖祠(總臺央視記者李曉周拍攝)
 
\
△醫聖祠內的張仲景雕像(總臺央視記者張宇拍攝)
 
       醫聖祠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,現收藏器具文物100餘件(套),古籍書刊文獻1萬餘冊。其中的“鎮館之寶”是張仲景撰寫的《傷寒雜病論》白雲閣藏本。這是該書目前發現最完整、最準確的版本。
 
\
△白雲閣本《傷寒雜病論》(民國刻本)(總臺央視記者李曉周拍攝)

      出生在南陽的張仲景,因“孝順親長、廉能正直”,在漢靈帝時期被推舉為南陽郡的孝廉,後官至長沙太守。為官期間,張仲景體察民情,留心各種疾病,搜集民間方劑。因傷寒病流行,張仲景決意研究起因和治療方法,最終著成《傷寒雜病論》。該書原有十六卷,後代傳下來的只有經過晉代名醫王叔和改編過的《傷寒論》和《金匱要略》兩種。
 
\
△《傷寒論》和《金匱要略》(總臺央視記者範凱拍攝)

      大疫出良方。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,在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,中國篩選出“三藥三方”。它們就是在《傷寒雜病論》等古典醫籍的經方基礎上化裁而來。在2020年6月舉行的專家學者座談會上,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“中西醫結合、中西藥並用,是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,也是中醫藥傳承精華、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。”“中國藥方”還助力全球戰疫,被多個國家借鑒和使用。
 
\
△陳列在醫聖祠內的我國古代醫藥學家雕像,從左至右分別是“藥王”孫思邈、“醫聖”張仲景和晉代醫學家王叔和。(總臺央視記者李曉周拍攝)

      中醫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典型代表。習近平高度重視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工作。他指出,“當前,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天時、地利、人和的大好時機。”
 
       2016年2月,總書記在南昌考察江中藥穀製造基地時指出,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,一定要保護好、發掘好、發展好、傳承好。2018年10月,他在珠海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考察時強調,要推進中醫藥產業化、現代化,讓中醫藥走向世界。
 
       此次到訪南陽醫聖祠,總書記再次傳遞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、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鮮明信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