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訊息

媒體報導您當前的位置:首頁 > 新聞訊息 > 媒體報導

習近平瑞士行為“一帶一路”迎來新機遇

发布时间:2017-01-19浏览次数:
       1月15-18日,國家主席習近平對瑞士進行國事訪問、出席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並訪問瑞士國際組織。這是2017年中國外交的開篇之舉,備受國際社會關注。“一帶一路”合作是習主席此行的重要內容,“一帶一路”建設迎來新機遇。

  
       中瑞良好關係有助於深化雙方“一帶一路”合作。中瑞建交67年來,兩國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出發,不斷深化政治、經濟、人文等各領域合作。在中國與西方國家交往的歷史上,中瑞關係創造了多個“第一”:瑞士是最早同新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西方國家之一,是最早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歐洲國家之一,是歐洲大陸第一個與中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。中瑞關係已經成為不同社會制度、不同發展階段、不同大小國家發展友好合作的典範。

  當前,中瑞關係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。2016年4月,中瑞兩國共同宣佈建立創新戰略夥伴關係,瑞士成為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以創新為標誌的戰略夥伴,這對深化兩國合作具有重要引領作用,兩國加強創新合作的新時代由此開啟。瑞士積極支持中國的“一帶一路”倡議,在歐洲國家中率先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(簡稱“亞投行”)。習主席訪瑞期間表示,中國願同瑞士積極探討在基礎設施建設、金融、保險、產能合作等領域開展合作,共同推進“一帶一路”建設。

  中瑞合作將助推中歐乃至全球範圍內的“一帶一路”合作。瑞士是精密機械製造強國,在製造業領域具有先進技術和強大實力。在習主席此次訪問瑞士期間,兩國同意在中瑞創新戰略對話平臺這一新機制統籌引領下,加強“中國製造2025”同瑞士“工業4.0”對接,推進兩國企業和研究機構創新合作。在“一帶一路”框架下,把中國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同瑞士的創新優勢相結合,深化兩國在可再生能源、現代農業、節能環保、醫藥等領域的互利合作,必將對中歐共建“一帶一路”起到示範、引領作用。在習主席訪瑞期間,雙方同意推動中瑞自由貿易協定升級,這有利於助推中歐投資協定談判,對中歐經貿合作將產生巨大示範效應。

  瑞士蘇黎世是國際金融中心之一。英國公投“脫歐”後,倫敦的金融地位有所下降;在歐洲大陸,蘇黎世、盧森堡、法蘭克福等城市能共同發揮一定替代作用。另外,瑞士沒有加入歐元區,在歐債危機中未受到太大影響。因此,無論現在和將來,瑞士在國際金融領域都具有重要地位。作為亞投行創始成員國之一,瑞士在“一帶一路”建設的全球融資方面將發揮積極作用。

  瑞士是聯合國日內瓦總部所在地,也是世界貿易組織、世界衛生組織等一系列國際機構所在地。目前,“一帶一路”全面對接聯合國,瑞士可發揮重要橋樑和紐帶作用。世界貿易組織將成為“一帶一路”建設的法律服務和仲裁機構。習主席此次瑞士之行,見證了中國與世界衛生組織關於“一帶一路”衛生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的簽署。世界衛生組織成為第一個與中國簽署“一帶一路”合作諒解備忘錄的聯合國專門機構,對於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、共建“健康絲綢之路”意義重大。

  “一帶一路”倡議日益受到世界各國歡迎與接受,建設成果惠及全球。2013年,習主席提出了“一帶一路”倡議。3年多來,已經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回應支持,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合作協議,“一帶一路”的“朋友圈”正在不斷擴大。2016年11月,在第71屆聯合國大會上,193個會員國一致贊同將“一帶一路”倡議載入聯大決議,呼籲國際社會為開展“一帶一路”建設提供安全環境,再次印證堅持“共商、共建、共用”原則的“一帶一路”倡議獲得國際社會積極回應和普遍認同。

  “一帶一路”倡議雖然來自中國,但成效惠及世界。2016年,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共同聚焦政策溝通、設施聯通、貿易暢通、資金融通、民心相通,亞投行、絲路基金牽引的金融合作不斷深入,一批有影響力的標誌性專案逐步落地,“一帶一路”建設由點及面,進度和成果超出預期。3年多來,中國企業對沿線國家投資達到500多億美元,帶動了各國經濟發展,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。

  習主席在瑞士向全世界發出參加“一帶一路”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邀請。此次訪瑞期間,習主席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發表主旨演講時宣佈,中國將於今年5月在北京主辦“一帶一路”國際合作高峰論壇,共商合作大計,共建合作平臺,共用合作成果,為解決當前世界和區域經濟面臨的問題尋找方案,為實現聯動式發展注入新能量,讓“一帶一路”建設更好造福各國人民。

  我們相信,以此次習主席瑞士之行為標誌,“一帶一路”建設在新的一年將取得令世界更加矚目的成果,給沿線各國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,並為持續低迷的世界經濟注入強大的“中國動力”。在當前西方國家逆全球化潮流和民粹主義沉渣泛起之際,中國的“一帶一路”建設將引領經濟全球化繼續向前發展,為構建開放包容的世界經濟注入寶貴的“中國信心”。